10月10日至11日,以“交流•合作•传承•创新”为主题的2020年桐城文化研讨会在桐城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太阳成主办,桐城师专桐城派学术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桐城派学术研究中心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安庆、桐城、枞阳等地的文化学者近4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10月11日上午进行了大会开幕式。开幕式由桐城师专桐城派学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陶家韵副教授主持。
图1 开幕式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党委副书记、校长沈波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词。沈波校长对与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沈波指出,从2017年10月我们举办桐城派研究学术会议开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达敏研究员的指导下,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会议。今天的会议主题也是王达敏研究员确定的。我们今天召开桐城文化研讨会,主要邀请本土文史专家参加会议,极富创意和价值。希望通过不一样的研究视角,催生不一样的学术成果。桐城文化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教科书,洗去的是铅华,增添的是凝重,蕴蓄的是期待。期待桐城、枞阳两地学者济济一堂,切磋学问,携手打造新时代传统文化研究的新高地。
图2 沈波校长致辞
安庆市桐城文化教育基金会执行理事长、桂林方氏后裔方平先生,安徽大学出版社齐宏亮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达敏研究员分别致辞。
方平先生介绍了桐城文化教育基金会的基本情况,从教育和文化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以传承桐城文化为己任,促进桐城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齐宏亮总编汇报了安徽大学出版社近些年在“桐城派文库”出版方面所做的工作,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写出优秀的桐城派研究著作,安徽大学出版社将为大家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王达敏研究员说,我们为了共同的目标,今天相聚在这里,就是开展桐城文化的研讨。桐城师专领导和老师为桐城派的研究做了最大的贡献。这次会议主题确定为研究桐城区域文化,是受国际地域文化研究潮流的影响,还是受到南京大学徐雁平教授提出的“桐城模式”的影响,我们期待桐城和枞阳两地的文史学者携起手来,共同弘扬桐城文化,期待通过桐城文化、民俗的研究来寻找桐城派产生的根源,期待着发掘新史料,期待提出有价值的学术论题。
图3方平、齐宏亮、王达敏致辞
开幕式及合影后进行主题演讲。主题演讲由太阳成开健副教授主持,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潘务正教授评议。
大会主题演讲一共进行了8场,分别是安庆师范大学汪祚民教授《皖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关系》、枞阳县文联主席和铜陵市作协副主席章宪法先生《枞阳腔与桐城派》、桐城市政协副主席、文联主席汪艾东《桐城派与桐城文化的关系》、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办公室主任唐红炬副研究员《封建末世的挽歌:清张祖翼、元寯观穫读书后图卷》、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潘忠荣先生《桐城文派,天下文章》、桐城市天城高中高级教师汪茂荣先生《桐城派研究应回归辞章本体研究——以桐城派古文语言为例》、安庆师范大学汪孔丰教授《方东树游幕与骈文创作及其思想面相》;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程维副教授《许奉恩<里乘>与桐城派小说的“雅洁”追求》。
图4 主题发言
图5 主题发言
潘务正教授对大会主题演讲进行了点评。他说,八位专家从三个方面作了很有深度的发言:一是桐城地域文化。突出桐城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桐城派和桐城文化有交叉地方,也有共同的地方。桐城派形成的地域因素非常重要。桐城的教育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二是桐城文体学。骈文、枞阳腔、小说等都是桐城派古文所排斥的,但它们都很好地扬长避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表现出受到桐城派的影响。三是桐城派研究的走向。雅洁是桐城古文语言的特色,桐城派研究要回归本体研究,回归辞章研究。语言在桐城派中占有重要地位,格律声色是神理气味的载体。姚永朴说:“桐城固白话文之先驱。”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桐城古文语言介于俚俗的口语与艰深的文言之间的一种语言。
10月11日下午是交流研讨。由桐城师专桐城派学术研究中心陶家韵副教授主持,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汪孔丰教授点评。
图6 交流研讨
在十多位专家学者交流发言后,汪孔丰教授指出,交流研讨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承。陈靖、任祥斌、姚大彬等人从家族传承角度讲述了与桐城文化之间的关系,家族是桐城文化的传承基地;方宁胜等讲述了桐城派与安徽书院的关系;殷芳宇先生从家藏吴汝纶关于桐城中学堂《学规》阐述了吴汝纶办学理念的先进性。开健副教授介绍了桐城师专近些年来在传承桐城文化方面所做的工作,代表了高校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的作用;安徽大学出版社李加凯编辑介绍了桐城派文库和文献出版工作;桐城文化教育基金会与安徽电视台合作拍摄纪录片《天下文章桐城派》,必将对桐城派与桐城文化传播起到好的效果。二是对桐城文化的新认识。我们应该从国家层面去认识桐城文化,更可以从东亚汉文化圈高度来看待桐城文化的成就和影响。就广度来说,从雅文学层面,桐城派广为人知;从俗文化层面,黄梅戏、桐城歌、桐城民俗与宗教等方面,都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就深度来说,我们要广泛搜集和桐城文化有关的文献资料,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和安徽大学出版社之类的平台,做好文献整理与出版工作;我们要从家族文化研究着手,研究家族文化对桐城文化的影响。三是桐城文化如何创新。在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我们要通过努力掌握桐城文化的话语权,融入长三角文化发展圈,做好研究、传播、传承、弘扬工作。
图7 交流研讨
图8 交流研讨
研讨交流后举行了闭幕式。闭幕式由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程维副教授主持。
图9 闭幕式
闭幕式的第一个环节是桐城文化自由谈。
安庆市教育局原副局长吴功华先生介绍了自己多年来学习和研究桐城文化的经历,提出创建“桐城学”的建议。
桐城市政府办公室方宁胜先生指出,开展桐城文化研究,应着重做好结合文章,从五个方面加以推进:一是进一步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进一步推进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三是进一步推进研究与应用相结合;四是进一步推进画龙与点睛相结合;五是进一步推进主动与互动相结合。
桐城市文化委原党委书记李国春先生认为,文法、辞章才是桐城派的核心,形成“桐城家法”,研究者要从原作入手,细读文本,注意研究和创作的融合,在古文吟诵和古文创作上多下功夫,促进桐城派研究的深入。
图10 闭幕式上专家发言
闭幕式的第二个环节是会议总结。王达敏研究员从三个方面做了总结性发言:
——本次会议提出四个新观点。表现在:一是“词禁”与“词放”之间存在的张力被揭示出来。“词禁”是桐城派所反对的禁忌,桐城派一方面限制自己,一方面解放自己。桐城派一方面反对小说,一方面创作小说;一方面反对戏剧,一方面又创作戏剧;一方面反对骈文,一方面又创作骈文。二是桐城派研究回归辞章,桐城派研究者要学习吟诵、学习古文创作。三是桐城文化在家族、书院中间的传承。我期待更多的人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四是“桐城学”观点的提出。这个概念能统一桐城派与桐城文化。
——本次会议提出七个新问题。一是桐城文化源与流的问题。二是桐城移民对桐城文化的价值。桐城文化千年不变的传统,在中间加上了移民的问题。三是桐城派与桐城文化之间的关系。四是桐城普通知识者对桐城文化发展的贡献。五是桐城派与桐城文化概念的大与小的问题。从桐城角度看,桐城文化大于桐城派;但从全国来看,桐城派大于桐城文化。六是桐城女性文学的研究。七是桐城民俗中的宗教信仰问题。
——本次会议发言提出了新方法。从桐城地域的眼光看桐城的历史和现实,从国家的主流文化角度来看桐城的文化和历史,都呈现出新的面目。
关于未来研究的新设想,王达敏研究员说:一是写一部当代的桐城或枞阳的文学史,包括白话文创作、古文和古诗词的创作。讨论当代的桐城、枞阳的作家和学人与祖先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国家主流文学的一种关系。二是能否写一部《桐城文化史》,从桐国写到现在,写出桐城的传统和伟大,融入到中华文化史中来。三是把桐城现在存在在公共单位的资料、存在在每家每户的资料,能否作一个最大限度的收集。陈靖老师作了桐城家谱的收集工作,桐城市图书馆有一些珍藏。建立一个桐城派与桐城文化的资料库,成为我们研究的基础。四是我们建立批判的思维。对于我们学者、学界,都是亟待树立思辨的观念。
王达敏研究员最后说,总之,本次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期待在座的学者,胸中要有一炉熊熊的烈火,开辟我们现在和未来的研究。
图11大会全体代表合影
本次会议是继2017年10月桐城派研究前沿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2018年11月桐城派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论坛、2019年11月“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桐城派”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之后,由太阳成主办的第四次桐城派学术研讨会。
(撰稿:太阳成桐城派学术研究中心 开健)